欧亿5登陆地址_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
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日前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本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其中,三一集团“高速重载工程机械大流量液压系统核心部件”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成为本年度唯一获此奖项的工程机械企业。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
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副主任金奕名表示,科技重大专项获奖数量是逐年增加的,2014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有23个获奖项目,其中,科技进步奖19项,约占通用项目154项的12%,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获特等奖,一等奖4项。而2012和2013年获奖数量均不到10项,预计今后五年数量会更多。
七领域获奖项目亮点纷呈
2014年国家科技奖体现六大导向:改革推荐机制,提高奖励质量;继续强化激励青年科技人才;强化对潜心研究的引导;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加强奖励政策和科普知识宣传。
为确保评审公平、公正,科技奖评审体现了以下特点:网络评审全盲管理;坚持一天评审制,全面实行视频答辩;强化自然科学奖小同行审读和海外专家函审;加强专家培训,严格评审规范;建立公众旁听制,增加评审透明度;开展行业咨询试点,提高奖励公信力。
与往年相比,2014年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呈现七大亮点:
1、信息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荣获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国防科技大学“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为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提供了重要手段,对于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能源、化工领域重特大成果丰硕。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实现了从浅水到超深水钻井的历史性跨越,对维护国家领海权益、实现深海资源开发、开启中国深海时代具有重大意义。
3、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国际前沿成果。中科院动物所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方面的重要发现,被评为2009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之一,为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途径。
4、环保领域研究成果迅速增长。2014年环保领域的推荐项目和评审通过项目,数量比上年翻了一番。特别是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共有8个推荐项目,评审通过4项,反映出科技界对环境质量问题的关注和社会责任担当。
5、协同创新在公共卫生领域成效显著。中国疾控中心联合27家单位共同攻关,有效防控了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对流感大流行的有效干预和控制,成为全球传染病防控典范。
6、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一批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优秀成果得到奖励,有力支撑带动了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7、国防与国家安全领域创新成果显著。从空间侦察与空中防卫,到水面与水域巡防,再到地面作战与工程防御,以及军事指挥和单兵作战等,都涌现出一批优秀成果,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科技重大专项获奖突出
“因为2014年度科技重大专项获奖突出,所以专门召开发布会介绍获奖情况。”金奕名在科技部召开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获2014年国家科技奖励成果介绍会”上表示。与此同时,“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也是科技重大专项六年来的首个特等奖。”金奕名强调。
国务院2006年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其中,10个民口专项涉及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能源环境和人口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其他6个专项涉及国防和军民两用技术。
金奕名指出,重大专项于2008年启动实施。几年来,在其他国家科技计划长期支持和积累的基础上,突破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一批重要技术和产品填补空白,一批重大装备满足国内急需,相关领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这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成果是重大专项实施取得成效的重要体现。同时,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成果不仅仅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绝大部分是在各方面长期支持,科技人员长期奋斗的基础上取得的。但从近三年重大专项成果获奖的数量趋势看,重大专项着力推动集成创新和成果应用及产业化的效果已经显现。此外,重大专项积极探索按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各类创新资源集聚,凝聚了国内优势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十几万人的科研大军,以及海外高端优秀人才;着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平台和产业化基地,企业牵头组织实施重大专项课题的比例不断增长,企业整合国内外资源进行创新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强;建立了“下家考核上家、系统考核部件、应用考核技术、市场考核产品”等新的成果评价方式,引导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了产、学、研、用各方协同创新。
四大领域成果凸显
此次获奖的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
1、能源领域。油气开发领域的专项获奖成果比较集中。获奖成果的特点及亮点有: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的成果6项,其中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重大专项实施推动我国陆上及海洋石油天然气探勘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显著提升了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整体水平,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2、医药领域。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2个领域的重大专项共有11项成果获奖。这两个专项围绕人口健康和产业发展,几年来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效,研制出一大批新药品种,传染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3、电子信息领域。获奖项目在宽带移动通信、集成电路装备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为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让中国芯走出国门,带动提升国内无线通信和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提升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4、先进制造领域。中国一重“大型铸锻件制造技术创新工程”获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一集团“高速重载工程机械大流量液压系统核心部件”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高速重载工程机械是国家重大战略设施建设的关键装备,本项目之前,我国三峡大坝、秦岭隧道、核电等重大工程建设,所需的高速重载工程机械高端液压件依赖进口。而应用本发明技术,成功开发出53种缓冲油缸、34种集成液压阀组和4种高压柱塞泵,全面替代进口,并批量应用。
相关报道
科技创新应主动作为 适应经济新常态
201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11日在京闭幕。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指出,科技界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今年工作的重点是要推动问题的解决。
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作会议总结讲话
王志刚说,要做好今年的工作,首先必须深刻领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新要求,要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最根本的任务,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要把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作为最紧迫的任务,着力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最优先的任务,以人才强、科技强推动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的潜能。
科技创新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怎样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转向创新驱动要破除哪些体制机制障碍、如何管好用好中央财政科研经费、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如何推动区域创新、如何促进军民科技融合?在王志刚看来,要做好今年的科技工作必须认真考虑这七个问题。他表示,面对我国经济新常态和国际经济再平衡,科技创新要拿出新对策,主动作为,按照“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的要求,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最重要的是做好创新驱动发展的统筹布局和任务落实。要把握好“一个核心”、坚持“双轮驱动”,“一个核心”就是要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促进各方面资源向创新配置、各方面力量向创新集成。“双轮驱动”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两个轮子”同步转动起来,要同步推进科技和经济、科技管理等改革。同时,要重点处理好“出成果”与“用成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王志刚指出,目前我国科技体制机制存在一些不利于创新的障碍,如成果转移转化不畅、协同创新的生态没有有效建立、科技评价激励体系不适应等。他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提高改革措施的质量;要转好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要使改革措施落地,及时跟踪、检查、评估和调整;要处理好改革和继承的关系。
管好用好中央财政科研经费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之一。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方向已明确,关键是要抓好落实,要“磨刀、砍柴”同步推。“磨刀”即做好管理平台、制度建设等基础性工作,“砍23个项目获奖科技重大专项数量逐年增加柴”就是做好计划整合和实施等工作。同时要处理好原有计划体系与新的计划体系的关系,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同时要加大力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推动形成“千军万马”齐创新的生动局面。对于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关键是要形成正确地评价激励导向,重点是要完善分类评价标准和方法,突出业绩和时间贡献,加快推进“三评”改革,要减少评审数量,简化评审环节,规范评审时间,让科技人员潜心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