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亿5平台注册登录_聚焦两会.盘点工程机械行业代表委员热议话题
2018年3月3日和5日,全国两会在北京如期召开,来自全国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汇聚在一起,共商国事,共谋良策,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那么会议期间,工程机械行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在热议什么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制造业的发展与转型已经迫在眉睫。”3月6日下午,在湖南代表团小组讨论会的现场,全国人大代表、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他认为中国这5年的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已经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两大历史机遇的交汇点,中国制造业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这五年的社会经济建设,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消费增长了将近4个点,服务业增加了6个点以上,高新技术领域增加了11个点以上……梁稳根用一组数据展示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巨大成就。“一带一路”给予了中国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三一集团就得益于‘一带一路’,去年在国际市场上有了50%多的增长,成为了‘一带一路’的领军企业。”梁稳根说,这个领军企业不仅是要支持“一带一路”的发展,而且要抓住机遇来加快企业的发展。
如何在好的机遇下发展中国制造业,梁稳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支持制造业的发展,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作为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无论是军事、民生都需要依靠强大的制造业,但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梁稳根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般的制造业盈利能力能达到20%的增值,如果增值100元,扣除缴纳税款、人工成本、五险一金一集各种费用,最后剩下的就只有10块钱,“这10块钱可以生存,要创新却远远不够,但目前制造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创新。”
梁稳根表示,过去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大约是发达国家的三十分之一左右,而现在的劳动力,特别是高管人员的成本基本与欧美国家的标准相同,劳动力优势没有了,但技术优势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我希望国家和各级政府能够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减负降税,让企业的钱用在数字化的转型上。”
“数字化将改变我们的商业经营模式,要将三一的员工、客户、供应商、代理商这四者,用智慧和优美的界面联系起来。”梁稳根认为,如果三一集团成功数字化转型,成长为一个中国乃至全球的平台的话,“那么我们将再一次强大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中联重科党委书记、董事长詹纯新:企业走出去要“做主、做深、做透”
全国政协委员、中联重科党委书记、董事长詹纯新在发言中说,他特别关注到报告对“一带一路”的论述:“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走出去”。他认为“这是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的重要方向”。
詹纯新委员所在的中联重科,多年来产品不断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同时,企业积极探索海外布局,通过并购、建厂、合资等多种方式走出去,先后并购了英国、意大利、德国、荷兰等国家的公司;在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沙特等“一带一路”沿线建立9个基地、20个贸易平台、100多个销售网点,形成了“两横两纵”的海外格局。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做主、做深、做透’”,詹纯新委员结合中联重科的实践谈了三点体会。引起与会代表的强烈共鸣。
“做主”,指既要有包容力,又要有掌控力。在跨国并购的过程中,一方面用包容的心态和姿态去求同存异,理解、接纳不同文化的差异,但另一方面在战略上把握住话语权,把收购的企业纳入到了整体战略管控体系当中。
“做深”,指既要深度认同,又要深度协同。詹纯新说,企业在走出去和走进去的过程中,要获得内外的深度认同,并实现中外深度协同。在实践中要遵循本土化原则,遵循“包容、规则、责任、共创、共享”五点共识,形成技术、市场、产能等全方位的协同机制,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中联重科最为经典的收购案例当属2008年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遵循“五点共识”,中意团队深度合作,推陈出新,2012年研发的101米碳纤维臂架泵车至今保持着吉尼斯世界纪录。有效的融合与管理得到意大利政府、工商界、员工的认同和赞誉,时任意大利总统亲自给詹纯新颁发了莱昂纳多国际奖。这一收购也作为教学案例被收录进了哈佛商学院。
詹纯新委员表示,在“做主”、“做深”的基础上,还要“做透”,既要因企制宜,又要用到极致。企业走出去以后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把收购的企业纳入走出去的整体布局当中。通过提升能力,挖掘潜力,把海外布点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中联在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后,充分发掘其资源,现在不仅做混凝土机械,还延伸至起重机械、建筑机械、高空作业机械;CIFA不仅是公司的产品制造基地,还成了中联重科在欧洲的研发中心、物流中心和全球采购平台。
詹纯新表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的重要方向。”中联重科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不懈努力,为民族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尽更多的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柳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曾光安:依靠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是制造业突破的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柳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曾光安在会议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要为广西制造业提建议。曾光安介绍说,近几年广西制造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包括柳工、上汽通用五菱、柳钢、玉柴在内的多个企业,都经历过市场的考验并走向全国、走向全球的,并且拥有一定水平的零部件企业。这些优势构成了广西制造业在中国的地位,也为下一步广西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但广西的品牌数量还是太少,为此广西制造业应该要打造一个产业集群。如何让广西的制造业更好地发展,如何与新型技术、新型产业有机融合?这是广西面临的挑战。
放眼整个中国制造业,曾光安认为,中国制造企业要加强研发,整合技术资源,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上逐渐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终达到国际水平,直至成为国际行业的领跑者。“在制造环节,要通过自动化、智能化来提高产品技术质量和可靠性,解决制造效率低和制造业人才、劳动队伍逐年减少的问题。此外,要重视塑造中国品牌,特别是要完善产品的后续服务、零部件供应等,让国际客户切实感受到中国品牌所有的元素跟世界高端品牌是接近的。”
在曾光安看来,中国制造业企业必须有“国际眼光”,利用全球资源进行生产,运用全球营销网络推广经营。“可以与国际先进的企业进行合作、合资等,这将大大提高效率。”
曾光安指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拓展全球时,面临两类市场: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及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抓住印度的发展机遇,将使得中国企业有很好的增长,但想要真正实现“全球化”、做到“世界级”,挑战主要来自欧美市场。
以柳工的经验,曾光安说,一般会从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考虑,如印度目前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土面积够大,人口数量较多;波兰一直以来是制造业较发达的国家,劳动力素质较高,而且处于西欧北欧中东欧的成本洼地。
而无论是广西制造业还是中国制造业要获得新突破,曾光安指出,必须依靠创新驱动,进行新旧动能转换。“增长的模式已经从纯粹靠投资拉动,改变为消费升级等模式推动。”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五年来,经济增长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实现了重大结构性变革。
曾光安认为,“这背后离不开创新,包括技术、管理、思维理念等的创新。智能制造正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也是新常态下打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制造将出现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时代,这也是传统制造业面临的最大挑战,这比发动机升级更为复杂,在技术更新迭代加速的情况下,企业如果没有跟上步伐将最终被淘汰;而研发创新也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驱动。”
曾光安透露,2017年工程机械行业市场产品出现总体增速达40%左右的主要原因是稳增长、调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市场需求增长;环保排放标准升级促进了产品更新换代和二手机逐步退出,增加了市场需求。而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建议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包括工程机械行业在内的制造业都是大利好。“‘三去一降一补’,大力简政减税减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这将进一步激发我们企业的活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等都会对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有推动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智能制造仍需传统制造业作支撑
“欧洲之所以推进智能制造,是因为已经有了基本的管理基础。与之相比,我们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去做更多,不要敲锣打鼓搞概念,应该扎扎实实做好基础管理,达到一定基础后,再讨论互联网+,再讨论如何通过互联网+实现智能制造,通过智能制造,最终实现对客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在两会召开间隙,全国人大代表、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表示。
制造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谭旭光称,“国家提出了互联网+,这个理念非常好,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消费模式从生产到制造,一直到整个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客户提出了更高标准,逼着企业要用现在的理念和方法,比如中国提出的智能制造2025,欧洲提出的工业4.0。所谓的制造业的升级,就是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是三大要素的集合:自动化、数字化、人机交互,数字化是前提。”
潍柴集团的智能制造已经走过了5年,潍柴也是工信部确定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之一。谭旭光代表介绍说,“潍柴去年生产了62万台发动机,如果没有智能制造,那将会是一片混乱。智能制造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从潍柴的发展看,企业已经从单一发动机公司,转型成为发动机+变速箱+车桥的黄金产业链;不仅有动力总成,也已经向整车转型;在完成整车转型的过程中,又走出国门,推进国际并购。可以说潍柴已经走在了智能制造的前面。
中国制造走向更高质量发展,谭旭光有三点建议,一是一定要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掌握国际最先进技术的世界一流企业,没有这个,没法谈走向中高端、走向世界;二是要围绕着创新,要脚踏实地地干,不要敲锣打鼓地干;三是政府要营造出良好的生态,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企业家。
谭旭光也提醒那些极端式搞智能制造的企业,过早提出智能制造,过快追求智能制造,是激进方式,智能制造的前提是要具备非常好的基础管理条件和技术的积累,如果没有前提条件,一切都是零。
加快推进实施国VI排放标准
作为人大代表,谭旭光向大会提交两份议案,其中一项是《关于加快推进实施道路国VI阶段排放标准的议案》。
“推动政府监管部门加快实施道路用国VI标准发动机,提高标准的同时,要提高法人单位的犯法成本,坚决打击偷鸡摸狗现象,要向国外一样,要提高依靠造假技术,偷梁换柱的成本。”谭旭光称,“我们环保检查不达标,违法成本太低。”大众“排气门”事件造假,在美国一地就被罚43亿美元。如果犯法,就要破产,这样才行。
据悉,《巴黎气候协定》,明确各成员国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努力。
从全球范围来看,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构建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大势所趋。
加快推进实施国VI排放标准,谭旭光基于三点思考,一是节能减排需要,重型商用车作为重要的运输工具,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是机动车的主要污染源。降低重型车污染物排放,将对整体减排起到重要作用。要推进节能减排,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新能源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化和市场推广;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动传统能源排放法规升级,严格限制汽车污染排放。
二是排放标准落后,欧美主要国家已于2010年前后开始实施重型车欧VI及相当的排放标准,我国直至2017年7月份起,才在全国全面实施国V排放标准。
三是行业转型升级需要。2017年我国内燃机产量突破8000万台,总功率突破26亿千瓦,连续8年成为世界内燃机第一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仍具有相当的市场潜力。但应该看到,中国内燃机产品的综合能效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行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形成在国际上引领行业的企业集团。加快排放法规升级,将有效倒逼内燃机行业技术升级,加快实现升级超越。
全国人大代表、徐工集团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质量部部长闫丽娟:加大研发投入,促使技术创新能够稳步支撑企业的改革发展
作为连续当选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闫丽娟深感荣誉崇高、责任重大,在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下,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一名代表参加全国两会,她认为要在五年履职期间内更加深入履行责任,为国家制造业的振兴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她提出:要加大研发投入,促使技术创新能够稳步支撑企业的发展;要最大限度挖掘技术和质量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潜能,并持续培养他们,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要建立一个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专注创新能力的发挥。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徐工改革将加大步伐和力度,闫丽娟表示将关注国家在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环境搭建、政策细则等意见的发布,并在发布过程中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另外,在质量提升方面,围绕制造业技术突破、机制体制建设,她将建议各级政府部门推动和引导企业建立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学习国际一流企业的成熟做法,在质量控制点上与标杆对比,齐头并进,只有坚持做下去,持之以恒,才能质量强国。
制造业兴才能国家兴,徐工作为国家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将紧盯珠峰登顶的目标,积极推动自身改革,为国家技术创新作出突出贡献,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全国人大代表,铁建重工集团董事长刘飞香:组建国家地下工程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地下工程装备强国
在湖南代表团讨论发言中,铁建重工集团董事长刘飞香提出:为促进我国地下工程装备技术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使我国成为全球地下工程技术及装备的国际标准缔造者,建议:依托湖南省所具有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集群和良好的创新环境,以及铁建重工具有成熟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在定制化装备行业所具有的较大影响力在湖南组建全球领先的“国家地下工程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刘飞香董事长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科学规划了“中国制造2025、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蓝图,这是对装备制造企业的极大鼓舞!
21世纪是地下空间大开发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科技创新大会上发出了“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号令!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5月考察武汉时也指出:“地下空间不仅是城市的‘里子’,更是巨大的潜在资源”。过去的五年,我国铁路、公路、地铁、水利等行业的隧道开挖里程每年均在5000km以上,而且还在增长,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还刚刚起步。其中,先进适用的地下工程装备是推动地下工程技术进步的主要推手,同时又是地下工程的主要瓶颈,因为地下工程装备不同于地面工程机械,地下装备的技术难度极大、风险极高。除了需要先进的装备技术之外,更要依托丰富的地下工程技术和施工经验,而且还要在准确获得目标工程设计图纸和地质、水文等勘探数据之后,才能对相应的地下施工装备进行一对一的研发设计和定制化制造。
以盾构和TBM为代表的地下工程装备,九年之前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但这个垄断局面在2009年被铁建重工一举打破。
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领先的制造企业,铁建重工始终专注于非标、特种、个性化、定制化的高端装备产品研发。已形成地下工程装备、大型养路机械、高速铁路轨道系统等产业。公司经过十多年年的发展,形成了成熟的技术创新体系,已建立5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包括“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铁路大型养路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得省级技术创新平台共有4个,包括“湖南省地下掘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下隧道技术工程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业设计中心”。研发设计人员1000多人(占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设有13个研究设计院,承担过国家多个863、973等重大科研项目。
公司产品远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经营规模过100亿元,净利润15亿元;2017年进入全球工程机械50强(位列第34),进入中国工程机械前5强(位列第5)。地下工程装备产业处于全球第一方阵,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第一;大型养路机械产业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行业地位,2009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视察了公司所属的昆明大型养路机械公司。
依靠长期积累的地下工程技术、施工经验和国外装备使用教训,经过不断的关键技术攻关,铁建重工已成为全球唯一同时具备盾构法、钻爆法等多种地下施工装备研制能力的企业,产品覆盖铁路、公路、地铁、水利、矿山、城市、军事等行业的地下工程,多项产品填补了世界空白或国内空白。公司的盾构法施工装备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技术相比处于并跑水平、钻爆法施工装备处于行业领跑水平。
在向全智能化装备的目标进军中,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技术指引,采用虚拟设计、仿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信息化等先进技术,铁建重工与中国铁路总公司正在共同实现“铁路隧道智能建造”,其目标就是,要实现隧道内无人作业、黑灯作业,隧道内十多种不同的施工装备全部实现智能化,操作人员在地面远程控制,让各种施工装备在隧道内有序作业,以达到“安全、高效、优质、环保和经济”的目的。这套智能化隧道装备系统争取今年在高铁隧道工程中试验和试用。
铁建重工总部所在地的长沙市是湖南省省会。作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大省的湖南,非常重视产业结构调整,积极鼓励高端装备创新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营商氛围和创新环境,正全力打造创新型省份。包括铁建重工在内的主机企业、配套企业、科研院所、各种创新平台等构成的工程机械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湖南省的支柱性产业。这些优势将有利于“地下工程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的协同创新和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杜娟:继续加大对智能制造支持力度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河南代表团代表小组会议上,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杜娟在发言中提出:希望国家出台支持中西部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建议继续加大对智能制造支持力度。
她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战略感到非常兴奋。她说,中铁集团的王牌产品—盾构机可以穿山越海,是地下施工设备中的王中之王。要推动中国制造从做大到做强做优,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一定要加大基础研究资金投入,加大对中西部人才引进的政策支持。
王杜娟称,虽然中铁装备公司已经做到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二,但在人才方面还是欠缺。目前虽然河南省制定了产业研究院政策,但与沿海城市相比还需继续加大,希望从国家层面给予政策支持。
她建议,国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到中西部建立分支院系及科研机构,引导优秀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同时,建议对中西部的高端人才进行个税减免,并允许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外列支科技奖励,促进高端人才往中西部落户发展。
在企业三去一降一补过程中,王杜娟越来越感觉到降低成本的利器就是智能制造。结合目前发展形势,她建议继续加大对智能制造支持力度。建议国家制定过渡政策,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议制订新技术新工法适用的招投标制度及临时定额,解决新技术与制度融合问题,在技术成熟推广应用时适用现行法规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事业部生产调度科科长许燕妮:弘扬“工匠精神”建立“首席技师”制度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事业部生产调度科科长许燕妮作为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一线工人的代表,长期关注着技能人才的培养,今年两会,她有自己的关注点:关注“工匠精神”,关注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我国是技能人才大国,也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培育高技能人才队伍,对于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许燕妮建议,政府要从出台完善与技能人才建设相关的职业标准和相关措施、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支持企业对员工的培育工作等方面着手,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生产一线,许燕妮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工人需要精神上的鼓励,也希望有物质激励的制度或者保障体系。许燕妮建议,相关部门应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完善评选制度,提高奖励标准,落实高技能人才各项待遇,让广大一线员工,能够潜下心来成为工匠,在传承工匠精神的同时,能够获得收入的提升。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特别是数控技术和智能制造大量进入车间,对现代工匠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燕妮希望政府支持企业对员工的培育工作,同时加大社会职业技能学校教育的改革,增强校企合作,加强职业学校和企业间人才流动和交流,合力培育精益求精的“中国工匠”。“我的成长就离不开职业培训,玉柴技师协会每年都会投入200多万元对工人进行各种培训,这为蓝领员工提供了一个学习成长和展示的平台。”许燕妮如是说。